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区域发展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和动力之源。近年来,淄博市周村区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用好党管人才“金钥匙”。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作用的人才工作格局,创新创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广大知识分子群体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深化提升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与人才结对子、交朋友。全面推行“两个层面”述职,即纵向推进抓书记、横向推进抓局长,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充分激发成员单位及镇、街道“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动力。
打造政策红利“强磁场”。聚焦全区新旧动能转换和“322”产业体系,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周村人才新政12条”),围绕加快推进重点人才高度聚集、建立引才用才机制、打造创新创业载体、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完善人才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等5大方面,制定12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人才新政,厚植创新创业人才沃土,努力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管得严、用得好”的良性引人用人政策体系。设立人才工作“伯乐奖”,对为全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业负责人、中介机构及个人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
扩大招才引智“朋友圈”。实施人才科技创新“3100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全区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平台、上市挂牌企业各100人(家)。实施市场化引才“提质工程”,先后举办“走进中科院”“院士专家周村行”“企业高校院所行”“人才科技周”等重大招才引智活动。成立驻京招商引智工作站,聘请12名高层次人才代表担任招商引智大使,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实施“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每三年评选一次外国高端专家项目,每次评选6名左右,每个给予5—10万元经费支持,鼓励企业引进高端、紧缺海外智力人才。
夯实人才培育“奠基石”。实施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先后赴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机构举办各类高端培训班,培训规上规下企业管理人才2200余人次。实施“周村英才计划”,每两年组织一次评选,每次评选6名左右,每名人选给予最高50万元经费扶持;对入选“淄博英才计划”的,区财政给予一次性50万元配套支持。实施企业管理人才“青蓝工程”,从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创二代”接班人、优秀青年管理人才以及45周岁以下的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负责人中,择优确定100名优秀青年企业家进行重点培养,加强企业家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席技师、和谐使者、文化英才、乡村之星、金融之星等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期内每人每月给予最高800元政府津贴。
构筑产才融合“新高地”。将山东理工大学、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纳入全区人才政策体系,区财政每年每所高校安排100—200万元预算资金,以项目资金形式重点支持校城共同组织实施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四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全力打造方达电子商务园、创业孵化中心、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等省、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形成“培训、孵化、实训、创业、就业”一条龙模式。深化人才领域“一次办好”改革,充分发挥人才工作服务团、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作用,打造互联互通绿色服务通道,为人才提供“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店小二”式精细化服务,营造尊才、爱才、用才、留才的浓厚氛围。(中共淄博市周村区委组织部)